(一)遗传与尼曼匹克病
尼曼匹克症(Niemann-Pick disease),遗传模式为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,约1/3病例有明显家族史,也就是说患病的男女比例相同,在父母双方都带因的状况下,子女有25%的机会患病。这么解释
如果父母一方为尼曼匹克病基因的携带者,则每一次妊娠,有50%的概率会把变异基因传给下一代。如果父母双方均为携带者,则每一次怀孕,孩子患尼曼匹克病病的几率为25%[8]
下图显示尼曼匹克氏病变异基因如何从父母传到下一代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,携带者妈妈,携带者爸爸(N:正常人;cwc:尼曼匹克病患者;C:携带者)
(二)发病原因
1914年Niëmann报道1例,患者在18月龄时死亡。1934年发现本病为神经磷沉积性疾病,至1966年才认识到是由于神经磷脂酶(sphingomyelinase)缺乏所致。该酶缺少后,全身神经鞘磷脂代谢紊乱,神经磷脂沉积在单核-巨噬细胞系统和神经组织细胞中。
本病为神经鞘磷脂酶(sphingomyelinase)缺乏致神经鞘磷脂代谢障碍。导致后者蓄积在单核-巨噬细胞系统内,出现肝、脾肿大,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。
神经鞘磷脂是由N-酰鞘氨醇与一个分子的磷酸胆碱(phosphocholine)在C1、部位连接而成。神经鞘磷脂来源于各种细胞膜和红细胞基质等。在细胞代谢衰老过程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后。
正常肝脏中此酶的活力最高,肝、肾、脑小肠亦富于此种酶。此病患者的肝、脾等组织中酶的活力降低至50%以下。
临床上几种类型的病因差异:
A型及B型致病原因由于ASM基因突变造成ASM活性减低,脂质累积使得肝脏·脾脏肿大,功能受损。NPA与NPB的差别在于酵素活性的高低,NPA患者的酸性鞘磷脂酵素(ASM)活性几乎不到1%,NPB患者的酵素活性则为正常活性的10%。
ASM基固定位于11p15.1~p15.4,已发现了12种突变型。
鞘磷脂神经酰胺+磷酸胆碱 NPA和NPB在临床上表现差异很大。
而C型Niemann-Pick病(NPC)与另外两型不同,其致病的原因为无法代谢细胞中的胆固醇和其他脂质,过量的胆固醇会堆积在肝脏和脾脏中,过量的脂质会堆积在脑部,此外也间接影响酸性鞘磷脂酵素的功能,因此被视为和NPA, NPB同一类的疾病,但详细的致病机转目前并不清楚,目前有95%的患者是因于NPC1基因的突变,另外5%导因于NPC2的突变。二种突变导致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别。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